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沈阳日报:强大文化理念培育沈阳“文化+”新动能
时间:2020-10-16

为扎实推进文化与旅游、商贸、创意、工业、体育等各领域深度融合,强动力育新机、重实干开新局,9月24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社科联、光明日报驻辽宁记者站、沈河区委、市文旅局共同承办的沈阳“文化+”新动能论坛在沈举行。全国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强化大文化理念,培育‘文化+’新动能”建言献策。本版选编了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盛京的意义一座城市与一个王朝

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所理解的盛京历史文化意义,以及它作为一份沈阳独有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对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曾经的首都象征着一种开创进取

第一,盛京的定都。大家都知道它是在后金天命十年的三月,努尔哈赤宣布迁都沈阳。有一些大臣是反对的,反对是很有道理的,刚刚建了一个东京,还没有完全建成,现在马上又要建一个首都,但是他根本不听,说走就走。到了以后,才开始着手营建,这是他的定都。

第二,盛京的得名。在天聪八年,皇太极改沈阳为天眷盛京。当时的东北,经历了对汉族的掠夺和屠杀,所以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皇太极登基以后采取了很多恢复措施,但是撑不起一个盛字。但是这个名字传递出一种文化政策的调整,也就是汉化的过程是不可阻挡的,也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景。

第三,迁都。在顺治元年,清朝挥师入关,当然朝廷迁过去得晚一点,大概是当年的十月份才过去,但是这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担心,因为他又去了一个比较陌生的、汉人非常多的、正处在混乱中的地方。但是又是力排众议,毅然前往。所以对于决策博采众议非常重要,但是力排众议更重要,很多时候如果皇帝犹豫一下,就没有后来的国家格局。

作为留都盛京负载着不忘祖宗创业艰难、不忘根本真谛这样的治国理念。

第一,东巡。如果我们说盛京比较多的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那么清朝皇帝的十次东巡,尤其是康熙帝和乾隆帝就七次。沈阳故宫有很多很重要的收藏,大多数与巡行相关,与祭祖相关,与怀念先辈、怀念祖宗创业相关。祭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讲好盛京的故事个人认为可以从东巡进入,挖掘它与京师的联系,形成不同的专题。有了东巡,京师与留都就紧密相连,盛京和北京就结合在一起了,两个城之间就有了一条文化带。

第二,《盛京赋》是极其难得的一个作品。《盛京赋》反复强调盛京的意义,但是在最后的四句前两句说的是“敬之敬之,翼翼惴惴”,要小心翼翼,祖宗的江山来之不易,传到自己的手里要小心翼翼,要心中惴惴不安,能不能把这份大业光大、传递下去,这个很真实。我们知道雍正皇帝说过为君难,不是一个享乐的位置,是一个付出很多,很操心、操劳的位置。

盛京连接着中华儿女抵抗外辱的牺牲精神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在清朝很长的时期内,盛京兵是强兵。比如说甲午战争我们写的比较多是海战,其实陆战更为激烈和惨烈,盛京兵的奉军表现非常英勇。

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因此也需要反省,需要慎重地筛选,包括剔除。我们在谈的时候经常说传统优秀文化,不优秀的文化也很多,但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它在于有一个强大的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主线,有一种开创进取、珍惜传统、敢于牺牲的精神,我想盛京的意义也在于这个地方。

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学术顾问

原国家清史办主任

兼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卜键

 

文化+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历史文化遗存1500多处,文化底蕴非常厚重,可以说推动文化+,沈阳不缺资源、不缺故事,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沈阳高度重视聚集文化+新资源、新动能,以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在推动文化与各领域融合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比如在文化+旅游上推出了清代文化史迹游、民国往事溯源游、工业印记风采游、红色文化研学游等十大主题线路,推动盛京皇城入选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建设了一批特色小镇。在文化+科技上,建设沈阳故宫3D智能故宫,沈阳故宫虚拟博物馆,培育了体验科技等一大批科技企业。在文化+体育上,举办沈阳马拉松,沈阳国际舞蹈节,国际冬泳邀请赛等自主品牌赛事活动。在文化+工业上,培育和引进低空旅游飞行器游乐设施设备、冰雪装备器材等文旅装备制造企业,辽宁锐翔、沈阳创奇等知名企业加速走向全球市场。沈阳的文化+让我们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我也提几条建议:

第一,文化的核心功能是以文化人,根本的目标是建设公序良俗,提升世道人心。沈阳市推进文化+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着眼点和着力点也是人,一定要以人为本,始终要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培养文质彬彬的沈阳人和沈阳市摆在工作的第一位。

第二,文化的一个重点特征是美成在久。在空间上做得广,在时间上做得长,搞文化建设必须知道自己的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沈阳搞文化+工程也应该在梳理沈阳文脉上有大动作。

第三,大学是文化高地。历来在文化建筑上发挥着引领作用,地方文化建设与大学形成良好互动,是一条被反复证明的成功经验,我们希望沈阳市在推进文化+的工程当中,要充分发挥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作用,把与高校形成密切合作、良好互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地方文化建设既要全面铺开又要抓住重点,形成亮点。这些年,深圳建设阅读之城,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南京建设世界文学之都,都是成功案例,我们希望沈阳市在推进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在全面铺开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建设,尽快形成品牌效应。

文化+不是文化和产业简单的加一加,而是深度的融合,跨界整合资源,创意放大价值,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从这个层面上讲,沈阳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将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取得更大的成效。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

 

彰显工业文化,打造工业旅游名城

沈阳从文化和旅游的角度来谈内容很多,但是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就是工业文化。我谈点建议。

第一,光明日报参与主办这次会议,我想能不能借助这么好的合作,光明日报和社科联做一个重大课题研究,以沈阳为阵地,以全国为整体需求,来研究工业文化在这个时代中的价值,同时去盘活、整合几十年工业成就的时代价值和时代精神。在这个课题基础上以沈阳为母港面向全国搞工业文化、工业旅游。但这个工业文化的发展纲要不只是去搞几个工业旅游点,要结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甚至新型农业化,在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基础上,沈阳做一个工业文化发展的规划纲要,然后以赋能的视角来形成几个渗透,形成工业文化、工业品牌。

第二,文化还是需要研究和挖掘的,比如能不能在沈阳构建工业精神、工匠精神这样的联盟,第一个是研究规划纲要,第二个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也可以有一些专业的社团组织,比如率先在全国搞一个工业文化研究会或者促进会。

第三,沈阳需要有一个能站在全国制高点上的大活动,所以我建议能不能搞个工业文化发展大会,让人们用工业的主题来重新关注沈阳时代的价值,但是要以文化的高度。

第四,挖掘城市价值,释放城市能量,构建城市生态,就是构建新条件下的新的思维方式,包括工业思维。我们的思维很适合互联网思维,共享的、融合的、共创的,大家能够找到第三条路来共同放大价值。

第五,就是创造工业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品牌内涵的载体或者灵魂,我们能不能把工业生态、工业品牌联系起来,包括新的产业联盟,就是对工业化发展有利的东西。

第六,打造工业服务标准化。建立在奋斗、创业、创新、奉献这样一种背景下的服务型城市,现在东北讲得比较多的是营商环境怎么样,我们的奋斗怎么样,其实恰好沈阳是一座奋斗之城,工业服务文化、工业服务品牌,要以服务的方式打造营商环境。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培华

 

文化+的基础文化 

我表达三个观点。

第一,文化+的文化在我理解不是狭义的文化,应该是广义的文化,也就是说它不应该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组合,行为的规范要求,而应该是社会大文化,这样才能给沈阳的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沈阳的文化特色表现是什么。什么是特色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特色?别人没有的你有,别人有的你特,沈阳有没有这样的文化资源?显然是存在的。沈阳的文化特色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古至今历史长河不断线,亮点连成片。很多人说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没法比,说体量比较小,小但是有特点,北京故宫是皇恩浩荡、皇权至上,沈阳故宫的特点是民族融合、多元一体,现在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沈阳的文化+建议是什么?当然要留一些老字号,文化+是一种文化自觉,首先基础文化得搞好,沈阳需要文化自信。我认为沈阳的文化+空间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你熟悉又陌生,陌生还有希望,希望在哪呢?在深入地挖掘。沈阳未来的文化+有很多发展空间,在我们的挖掘和努力之中。

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学术顾问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研究院研究员

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张志强

 

文化+,加什么?

 “文化+”到底要加什么,沈阳有着11万年的人类活动史,7200年的人类部落史,2300年的建城史和近400年的建都史,不缺少文化。我们的系统文化研究交给了专业人员,从政府层面引导的应该是“文化+”后面的,我想最主要的是要加项目。有了好项目才能和文化结合起来,这个项目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产业活力。

就沈阳来说,我们选这些文化+的项目怎么选,选什么?我认为有这四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品牌优选,从那么多文化产业中、可做文化项目中一定要选出品牌来。第二,价值提升,现有的或者是已经有的、正在开发的,我们要把价值最大化。 第三,时尚追求,有时尚追求、有浪漫色彩才能吸引年轻人,才能更有生命力。第四,产业对接。

根据这些原则,我们选了六个方面的项目,分别为:盛京皇城、旗袍故都、陶瓷文化主题公园、三月三沈阳迁都节与中国情人节、世界陨石文化主题公园和世界丁香文化主题公园,这些可以供沈阳做文化产业的参考。

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初国卿

 

做大做强沈阳故宫引领盛京皇城融合发展

沈阳故宫是保存完好的清代历史建筑群,占地6万平方米,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每年自己原创的展览有20多项,观众到故宫去,每个月都能看到新展览。我们希望展厅虽然小,但是有更多的展物与观众见面。沈阳故宫还蕴含着非常深厚的宫廷文化,我们每年做一些包括实景演出,包括十多项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更多蕴含在宫廷里的,已经消失的文化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

未来的沈阳故宫皇宫部分是建筑的原貌展,对外的办公楼是宫廷生活展,满铁奉天公馆是珍品馆,未来我们还想把优势资源和盛京皇城的资产结合起来。奉天商务总会旧址是一个很大的空间,可以在这里举办一些演出。还有东三省总督府我们也在谈合作,是中国仅存的两个总督府之一,它现在有资源但是没有藏品,所以未来我们想跟它合作打造成沈阳故宫近现代艺术馆。

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副会长

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

 

盛京皇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与提升

文化赋能这个话题,一个重点就是5A景区的创建。

对景区来说确确实实文化是魂,旅游是一个载体,如果没有文化这个景区就是魂不附体。沈阳故宫、大帅府到底要怎么样把文化做得更强一些、更实一些,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为在全国有三个故宫博物院,那我们沈阳故宫拿什么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成为第一呢?或者让游客能够看到更亮眼的东西。我觉得沈阳故宫体量小,周围环境还不好,那到底要怎么取胜要好好研究一下,就是把我们的文化要更聚焦一点,故事讲得更聚焦一点。聚焦以后才有了灵魂,有了灵魂搞文化体验产生,搞出我们的文化产品也好,就是我们整个的故事要有主题。我今天去看我们的故宫也能讲出爱情主题的故事,但是你要让市场满意、让游客满意,这是一个出发点。所以我觉得沈阳故宫的文化还需要在创建过程中好好地凝练故事。

当然不仅仅是故宫,我今天到大帅府,我去大帅府本来是想看张作霖的故事,结果展示的全是少帅,因为张学良的事迹在全国太多了。大帅的故事可能更能吸引人眼球。文化的展示一定要聚焦,一定要让游客能够得到深入的体验,有一个美好的印象。 

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家明

 

沈阳文化+的非遗动能集聚与资源转化

文化+加什么,我们先要了解沈阳的文化地图,这个不是简单的一个旅游的导游图,它是一个有着深层文化内涵、文化逻辑、文化肌理的地图。

有一个数据,沈阳有十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但目前沈阳包括全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没有一项冰雪项目。我们有这么好的一条浑河的冰面,我们东北有玩雪戏冰的历史,我们沈阳这条大河水势平坦。我觉得造中国的滑冰之都,以天时地利人和来看,非沈阳莫属。

沈阳建设了全长33公里的浑河带,现在已经提升改造了,我们大家都知道有散步的步道,有自行车车道,还有水道,水上可以有游船,但是我觉得现在最缺少的是一条冰道。我们如果步道、车道、水道、冰道打造浑河四道并举才能真正编织起沈阳银带。如何把浑河变成真正的银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冰雪项目,我们可不可以依托这条大河,依托北方的民俗传统,起步打造这个。如果能把这个产业链打通的话,这些人留下来吃、住,就可以有时间观看我们的沈阳,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帆

 

推动沈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目前东北在南方人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仍然是自然风光和冬季旅游,人文旅游方面基本上局限在清代和近现代的景点,清代以前的资源发掘较少,这是一个遗憾,但也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在设计东北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要考虑到南方游客的心理,挖掘一些新资源。如果能够举办一个历史上辽宁和丝绸之路关系的特别展览,甚至创办专门的陈列馆,可以重塑东北文化的形象,证明东北也是洋气十足的地方,新的文化形象更容易吸引东南沿海的旅游,特别是吸引年轻人到东北旅游和投资。

文旅和所有产业一样,都要吸引回头客,要让游客来十次沈阳,还要有新经典可以看。所以要不断创造新经典,沈阳的经典局限在清代之后,给人非常单调的感觉,创造沈阳清代之前的重要经典对沈阳文旅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开发盛京皇城文化产业应该突出清朝在民族融合方面的积极作用,沈阳的盛京皇城可以作为展示东北多民族文化的窗口,展现沈阳在创建多民族统一国家过程中的地位。东北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服饰、饮食、信仰、习俗可以结合产业一并发展。 

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教授

江苏大美天第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鲍风林

 

沈阳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文化产业发力,讲好沈阳故事同样需要文化产业发力。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文化是个性化的创新、创造,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的是人才,一方面怎样培养和留住创新人才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大挑战。近年来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越来越多,但是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康养,文化与娱乐等文化+跨界人才不足,希望为跨界人才的培养和扶持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环境,希望地方政府和高校、企业联合,建设校府、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出台扶持政策,为新兴业态在内的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是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特点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塑性强,是城市品牌塑造的有力途径,既能服务城市,也能激发城市活力。沈阳近年来在老工业园区的改造和利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关于沈阳城市文化品牌我有几点建议: 一是要深挖沈阳历史文化的底蕴。创新发展清文化、民国文化、老工业文化和抗战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定位要高,对标国际,提升沈阳国际化建设水平,从城市的发展理念到城市建设手段都要确保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先进性。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做好各类型文化企业的招商工作,出台有吸引力的配套设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象群

新闻链接:http://www.cnepaper.com/h5/syrb/html5/2020-10/15/node_4862.htm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小北关街160号 电话:024-88500701
备案号:辽ICP备15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