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沈阳日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沈阳振兴发展
时间:2022-12-01

    为团结引领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切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领会、理论宣讲和思想阐释,为沈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社科力量,近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联合举办沈阳市社科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来自东北大学、辽宁社会科学院、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展开研讨、交流体会,并就我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对策建议。现摘登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东北大学 田鹏颖

    党的二十大是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会议,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体会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一是要捍卫“两个确立”。“两个确立”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首要任务。我们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是要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维护”是“两个确立”的政治责任和实践要求,也是始终坚定捍卫“两个确立”的政治检验。要将“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进而转化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信心,转化为推进辽沈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实际行动。

  三是要增强“四个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讲政治, 增强政治意识,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讲大局, 增强大局意识,要做到心中有大局、胸中有大势,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摆正位置、把准方向;要求党员干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增强核心意识,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讲自律,增强看齐意识,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 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 努力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四是要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的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我们要实现辽沈全面振兴,东北全方位振兴,就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统一中实现辽沈全面振兴,东北全方位振兴,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沈阳高质量发展要在培育新动能上下大功夫

  辽宁社会科学院 梁启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就指明了结构调整的着眼点,也指出了创新驱动的着力点。培育壮大新动能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沈阳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

  培育壮大新动能要立足“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形势变了,市场变了,需求变了,资源条件也变了,我们的思路和工作重点要与时俱进,不能总在那些老项目和资源开发上打转转,而是要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该优化升级的优化升级,该转型的转型,该淘汰的淘汰。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困难,是支柱性的传统产业衰退、传统动能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没有发育起来,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期。这个时候,老化的供给创造不了新的需求。振兴的要义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所以,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振兴的根本途径,彻底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四多四少”状况。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层出、新模式蓬勃涌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形成引领支撑沈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培育壮大新动能要把“抓新”作为大方向,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文章。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寻找蓝海”,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物联网、车联网、生命科学、量子技术等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建立企业投资市场主导、融资渠道丰富畅通,政府管理简明规范、职能转变务实到位,宏观调控稳健高效、法治体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发挥沈阳装备制造能力和科研攻关、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优势,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列出目录,整合力量,全力攻关,实现突破。骨干企业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在动能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把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视作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和经济活力的源泉,分类施策、强化扶持,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贡献多、发展快、绩效好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在东北振兴中当先锋、作表率。

  增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领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共沈阳市委党校 孙鸿炜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

  一、增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领,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报告为我们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遵循,近年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统一大市场规模效应不断显现,基础制度不断完善,市场设施加快联通,要素市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共识不断凝聚,公平竞争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1月31日,中办、国办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这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顶层设计,包括高标准国内市场建设和高水平市场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本世纪以来第二次增长动能大切换,必将促进商品要素资源从单一城市到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意见明确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短时间内,党中央就市场体系建设连发两份重要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高度重视。

  二、增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奋力打造协同创新样板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应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完善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的体制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出超大规模市场的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显著优势。沈阳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增强对整个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瞄准专精特新领域,提升都市圈创新链系统性

  多年来,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期创新链上的“断点”“堵点”呼唤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普遍带动、整体转型,聚焦先进制造业以及“卡脖子”领域,驱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经济主体整体向高质量发展。

  (二)引领科技型骨干企业,瞄准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项目,提升都市圈创新链控制力

  国民经济41个工业大类中沈阳拥有37个,207个中类中沈阳拥有134个,666个工业小类中沈阳拥有308个,占比分别为90%、65%、46%,在都市圈的核心作用明显。通过推动骨干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优化创新组织方式,形成创新合力,提升创新链整合效能。

  关于沈阳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辽宁大学 李艳枝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近30次提到文化,其中第八部分标题即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表明未来五年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文化自强。具体到城市而言,就是要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实现自立自强。下面从历史研究维度谈谈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并就沈阳如何抓好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谈几点建议。

  一、关于文化内涵的多维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既不是国际文化,也不是世界文化,也不是全球文化,它要体现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的结合。在全球文化中,统一性体现为平台的统一性,多样性体现为个体的多样性,全球文化是在统一的平台上追求个体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的结构刚好相反,它的基础是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关于沈阳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如何抓好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沈阳文化建设?我认为应该坚持下好文化赋能“先手棋”,打好基层社会治理“主动仗”。积极打造地域性、特色化、高品质的居民生活空间,做好城市历史文化建设,优化城市“颜值”,承揽文化“内核”,提高沈阳城市品质。

  首先,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围绕服务人民的核心要求,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真正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效能。

  其次,要最大限度满足沈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把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人民心声、人民诉求,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列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把人民心声作为文化建设主旨,既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作品传达人民在民主、法治、教育、环境、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意志和愿望,又要通过文化作品进行思想引导。要挖掘人民生活中鲜活感人的真实故事,通过艺术创造和转换,生产出有正能量、有人情味、有感召力的优秀作品,不断讲好沈阳人民追梦、筑梦、圆梦的故事,讲好沈阳人民辛勤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故事,讲好沈阳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故事,讲好沈阳人民抢险救灾、共同抗疫的故事,传播好沈阳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

  再次,要始终坚持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通过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历史文化与风情。着力打造中街、北陵、北市场、中山路、西塔等历史街区文化,以“微更新”“微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等一系列举措,推进文化遗产保育活化,真正做到尊重历史,留下记忆,让“古”的典雅和“新”的美丽交相辉映。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王超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关于沈阳抓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对策建议

  要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等目标要求,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着力推进历史沈阳、文化沈阳、山水沈阳建设,为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沈阳发展提供价值支撑

  一是积极倡导“沈阳有礼”文明活动;二是用好红色资源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积极推动文明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文明素养;二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进家庭、在社会形成氛围;三是推动“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等。

  (三)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推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一是实施龙头项目带动作用。推动文化、资本和科技融合,打造优势文化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研学+旅游+商贸”的链条式产业格局。二是加快文化精品建设。创造讴歌沈阳、弘扬新时代沈阳精神、具有沈阳特色的精品力作。三是要持续优化和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将自然资源、人文符号转化为文化载体,用足用好山、水、城三类资源。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等。五是促进文旅融合。依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冰雪文化等文旅资源优势项目,赋能实现文旅产业整合创新。

  (四)健全和完善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一是构建合力发展新格局;二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三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五)加强高质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繁荣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以用活人才存量,打造高层次文化人才平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人才团队; 二是提升人才增量,以人才引进为突破,打造文化人才留沈、来沈、回沈的政策支持链及奖励机制;三是加强人才培训,培养一支德才兼备、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活力迸发的文化人才队伍。

  新征程上全面推进沈阳社会建设

  东北大学 曹海军

  党的二十大着眼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高人民美好生活品质,在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对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更加明确、系统、科学、全面的部署和安排,党的二十大在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上呈现出新变化,突出了治理和安全的维度。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就沈阳市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社会建设尤其是治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在治理理念上,应当牢牢抓住党建、基层和安全这三个“关键词”。具体而言,就是继续夯实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坚持把准社会治理的“基层”面向、更加突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根本要求。

  第二,在治理体系上,建立健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政治方面,下好统筹抓总“一盘棋”。全面强化党建驱动,突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引领作用,用好基层政权组织的五项权能,推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法治方面,打好风险防范“主动战”。扎实推动基层应急相关法规如《沈阳市城市社区建设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提升基层面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加快“韧性社区”建设,强化应急状态下社区自身恢复运转能力。

  德治方面,培育社会教化“压舱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区邻里文化,倡导家教家风建设,营造文明社区氛围。通过以贤传德、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推动形成“尊礼崇德”的良好风尚,为沈阳市信用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层基础。

  自治方面,增添基层治理“原动力”。持续创新自治组织形式、丰富自治工作载体、规范自治决策程序。继续完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合作机制,构建党建引领的红色联盟,推动实现三者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轴运转。

  智治方面,撬动治理效能“新引擎”。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构建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的社区信息系统,动态升级社区装户图,扩展养老、安防等多样化的社区智慧治理场景。

  第三,在治理架构上,组织部门可以依托党组织领导优势和党员众多条件,通过“组织联建、党建联抓、党员联管”推动基层区域化党建联盟,政法部门可以依托广大网格员队伍和公安辅警力量,民政部门可以发动社会组织、社会慈善、志愿群体等,共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力量下沉、资源下沉,实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持续为新安全格局提供助力、为新发展格局提供保障。

  切实推进沈阳市生态文明建设

  沈阳大学 程全国

  沈阳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其中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的基础上,对现在的问题还要下大力气逐一解决。同时,我国的“双碳”目标又提出了新任务,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要绿色低碳。这就要求沈阳不仅需要解决资源、能源问题,还要实现绿色低碳,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

  首先是要研究制定沈阳市的“双碳”目标和路径。建议深入开展碳达峰研究,加快沈阳的发展步伐。同时还要研究碳减排和碳中和的路径,涉及多个层面,如技术进步、教育提升、资金投入、制度改进以及创新等。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碳替代,建立稳定的碳减排路径。建议沈阳市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发挥在沈各科研院所的力量,在创新研究上实现重大突破。

  其次是优化沈阳市的生态格局。沈阳市先后完成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及修编,划定了《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出台了沈阳东部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等。这些对沈阳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要优化城市生态格局,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其中,突出的是“水”和“绿”。

  先说“绿”。2020年,沈阳市森林覆盖率在15%左右,2022年目标是18%。应该说对于平原城市来说,成绩还是突出的。但面对新任务,沈阳还要加大力度,除郊县(区)外,沈阳市内还要加大绿地建设,切实提高沈阳市的森林覆盖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再说“水”。从总体上看,近些年沈阳市地表水水质有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黑臭水体得到了明显的治理和控制。要巩固成绩,继续投入,对一些重要的河流内源污染物进行根治。在治理水质的同时还要加强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沈阳市现在只有很少部分的小区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是很重要的水资源,对于沈阳这样缺水城市来说,更为重要。要推广小区,特别是新建小区的雨水收集和利用。

  最后,还要重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沈阳市发展过程中遗留了很多环境问题。建议做好历史遗留问题的调查工作,制定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逐个解决,确保消除隐患和潜在风险,保障人民的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网址链接:https://epaper.syd.com.cn/syrb/html/2022-12/01/content_121058_15560141.htm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小北关街160号 电话:024-88500701
备案号:辽ICP备15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