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是辽宁发展的底色,是沈阳这座英雄城市薪火相承的精神亮色。“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共同见证着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情怀和担当,书写着红色文化的迭代和传承,诉说着英雄人物的奋斗与辉煌。“六地”精神深深植根于百年辽宁的发展历程,见证着革命传统、传承着红色基因、记录着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伟大征程。近百年来,无数英雄儿女投身到为祖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英雄历史、英雄业绩,并形成了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内核。
弘扬辽宁“六地”精神
塑造沈阳英雄城市的价值意蕴
抗日战争起始地培养了沈阳人民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从东北军620团团长王铁汉打响东北抗战第一枪,到中国共产党第一篇抗日宣言、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再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沈阳揭幕,沈阳创造了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多个第一。无畏的沈阳人民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多座精神丰碑,涌现出了九一八之夜与日军展开残酷巷战的黄显生、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英勇战斗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东北抗联英烈、冒着生命危险编纂《TRUTH》并向国联调查团实名递交日军侵华罪证的沈阳“九君子”。面对日寇的侵略行径,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更是提出“我们共产党员一定要与东北人民共患难、同生死”的铿锵之音。正是这些无畏生死的民族先烈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同时也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不懈努力、报效祖国。
解放战争转折地塑造了沈阳人民心系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辽宁,是解放战争转折地。辽沈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人数发生显著变化,中国人民革命的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展现出了严明的纪律性和优良的作风,如“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的故事,体现了军队与人民的深厚情谊和军队铁的纪律性。英雄的沈阳人民更是展现出了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广泛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前工作,为解放军提供了巨大的后勤保障和精神支持,可以说人民的支持是解放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历史应当为人民所铭记。面向未来,我们更应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不断完善克敌制胜的法宝。
新中国国歌素材地觉醒了沈阳人民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生死危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怒吼。九一八事变后,桓仁成为辽宁民众自卫军的策源地。1932年4月21日,在桓仁师范学院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辽宁民众自卫军誓师大会”,“荡涤丑虏”“还我河山”等巨型条幅震撼人心,“以血肉之躯驰于硝弹之中奋勇杀敌,中国存亡关头,我们东北民众已义愤填膺,万众一心者也,冒弹雨直进”的通电,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桓仁的抗日历史和精神,成为传承红色印记和革命精神的重要部分,激励着后人继续发扬爱国精神,同时也为新中国国歌提供了现实原型和典型材料,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抗美援朝出征地提振了沈阳人民捍卫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完整的决心、信心。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丹东出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角从这里吹响。辽宁作为抗美援朝战场大后方的前沿,共向前线输送32.15万人参军作战,246.2万人参与各种战勤工作,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维护国际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应铭记先烈,珍惜当下,不断增强捍卫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完整的家国决心与信心。
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塑造了沈阳人民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辽宁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轮船等众多“第一”。“一五”计划时期,辽宁承担了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24项,占总数近1/6,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国防工业建设和国家工业整体布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中,直径2米宽、竖直径2.4米高、重达487公斤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由沈阳第一机器厂完成,受限于技术条件,工人们通过创新和不懈努力,用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来测试温度,用木棒搅拌脱氧,以及自制铁罐代替化铝罐等土办法顺利完成了金属国徽的制造。众多第一的背后,象征着沈阳人民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和浓烈的爱国精神。
雷锋精神发祥地强化了沈阳人民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辽宁是雷锋精神发祥地,是少年雷锋成长为工人雷锋、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地方,也是雷锋精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地方。在辽宁,雷锋形成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以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雷锋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让雷锋精神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正如“当代雷锋”郭明义,他以践行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热心公益、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以实际行动为塑造沈阳英雄城市贡献力量。
弘扬辽宁“六地”精神
塑造沈阳英雄城市的实践路径
深刻理解“六地”精神内涵,将“六地”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新时代,务必强化“六地”在辽沈地区的重要性建设。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辽宁“六地”精神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包括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和雷锋精神发祥地等,明确塑造沈阳英雄城市的必要性。其次,充分发挥辽沈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思政课,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如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场所(纪念馆、博物馆等)设为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撰写实践报告,运用学生宣讲团等多种方式阐释、宣传红色文化,通过相关线上教学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践课等方式开展线上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广泛的文化活动和纪念活动,传承革命精神。通过教育系统、媒体宣传和社会活动,将“六地”精神融入沈阳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纪念活动,如主题展览、讲座、研讨会、文艺演出等,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六地”精神。
推进红色文旅资源开发,加强城市建设与发展。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打造红色文旅项目,提升数字化展示水平,吸引游客体验红色文化,打造全国一流红色地标。同时,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街区、公园等,提升沈阳英雄城市文化软实力。
深入开展“六地”精神理论研讨,激发沈阳英雄城市建设内生动力。如通过举办理论研讨会、文化活动等形式,深入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挖掘沈阳英雄历史,传承英雄精神,续写新时代英雄篇章。同时通过弘扬“六地”精神,激发全省人民的内生动力,推动沈阳英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
网站链接:弘扬“六地”精神 塑造英雄城市.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