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数百个“新中国第一”的诞生,到铁西区“东方鲁尔”的轰鸣,再到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不辱国家使命、奋勇奔跑,劳模精神始终是沈阳最鲜明的文化基因。一部沈阳史,半卷劳模魂,这座城市的每一次破茧,都是精神基因的时代表达。
劳模精神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内涵与英雄城市的特质在此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精神图谱。今日的沈阳,正以劳模精神为火种,淬炼时代匠心,书写“英雄城市”的新篇章。
劳模精神淬炼爱岗敬业初心 争创一流锻造产业突围利刃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职业态度的价值核心,是劳模精神的基础性特质。沈阳第五机器厂的马恒昌早在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时期就带领马恒昌小组,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座右铭,将生产前线与战争前线相联结,将个体劳动升华为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林海丰、吴家柱等发起的跨厂技术协作开创了“产研协同”新模式,通过中国首个市级群众性技协组织突破行业壁垒,形成技术共享网络,标志着劳模精神从个体奉献向集体协作的范式跃迁。新时代创新发展时期,在精密加工等领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方文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徐强等人以“文墨精度”“徐强精度”等技术突破,将劳模精神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绑定,使沈阳从传统工业基地转型为高端制造创新枢纽。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也淬炼出代代相传的职业信仰。新中国初期,曾任沈阳第三机器厂工会主席的聂秉举通过发起劳动竞赛,发现并推举了成功将塔轮加工时间压缩,提高了生产效率的赵国有等先进典型,被称为现代版的“千里马与伯乐”。还有孟泰与张成哲的精神传承,鞍钢的孟泰有“高炉卫士”之称,他创立“孟泰仓库”,突破技术封锁,成功自制大型轧辊,而被誉为“活着的孟泰”的张成哲先后担任沈阳铸造厂副总机械师、设备厂厂长,参与和完成的革新项目有785项,填补了国内铸造行业的多项技术空白。更有师徒传承的戚建国和王阳,从“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六号”飞船,沈阳航空新光集团有限公司王阳结合新光集团老劳模戚建国多年积累的经验,在七年内共交付各种零部件近三万件……许多镌刻在沈阳工业丰碑上的姓名,共同编织成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的经纬。
艰苦奋斗熔铸老工业基地铁骨 勇于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实践品格的双重维度,是劳模精神的动力源泉。焦百顺与工友们在简陋的设备和技术壁垒中,成功铸造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马德有在航空工业的战场上,以智慧与双手化腐朽为神奇,利用废旧材料研制出五种发动机检修专用模具、卡具和检测设备;杨建华在焊接技术的领域中突破重重壁垒,研发出国内首台铆焊拼装压缩机壳;蒋新松则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领衔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研究,开创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先河,将沈阳打造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标杆,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这些劳模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用智慧与汗水铸就英雄城市的辉煌。
在英雄城市的建设中,女性劳模以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卓越贡献,撑起了“半边天”。1950年,新中国首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驾驶“三八”号机车六个月安全行驶3万公里,打破了“女性不能开火车”的偏见。在服务领域,李素文、王巧珍、沈阳联营公司“十姐妹”小组以优质服务和创新管理闻名,总结销售方法,精准服务标准。与此同时,还有被称为“毛主席的好工人”的尉凤英、创新纺织机械操作法的崔传华,她们以女性的细致与坚韧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步。这些女性劳模以实际行动证明,女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和引领者。她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卓越表现,不仅塑造了英雄城市的品格,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淡泊名利助力精神高地升华 甘于奉献浇筑城市文明根系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精神境界的终极指向,是劳模精神的道德高度。东北制药总厂的安静娴一生未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抗疟药“脑疟佳”及三代头孢药物的研发中,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中国第一台5000千伏安大型变压器的主要研制者王凤恩,作为全国工业战线的“十面红旗”之一,即使在病重弥留之际,仍缴纳了2000元党费,用生命最后的光芒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与奉献;沈阳市燃料公司送煤工人梁洪启18年如一日,义务为军烈属、孤寡老人送煤炭、修炉灶,用朴实的行动温暖了千家万户;还有航空英雄罗阳用生命诠释了“航空报国”的使命,推动中国航母舰载机从无到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劳模用平凡书写伟大,用坚守诠释责任,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三线建设中,沈阳飞机制造厂等沈阳企业以近乎“掏空家底”的方式支援全国。这些工厂的技术工人贯彻“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携带家属举家搬迁,甘愿放弃城市生活条件,甚至形成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传承模式。除了人才迁徙,还进行了设备与技术的无偿转移,开启了“既出钢材又出人才”的支援模式。沈阳橡胶厂、沈阳油漆厂等企业将车胎、特种油漆等生产线整体迁往云南、甘肃,沈阳化工研究院甚至将部分保密级研发项目转移至四川。“淡泊名利”已超越道德褒奖,成为沈阳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化精神资源。
沈阳是新中国劳动模范的摇篮,劳模精神深度塑造了沈阳的城市精神。从个体来看,用劳模精神武装起来的广大工人,通过苦干实干把国家投入和外部支援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使沈阳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从全国角度来看,沈阳堪称共和国的“劳模”,承担了战时支援、新中国工业建设以及国家赋予的艰巨的对外援建任务。未来,一方面要弘扬劳模精神,培育有担当、有技艺、善创新的新时代劳模;另一方面还要将劳模精神融入沈阳全方位振兴的实践中,精准对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深层次需求,激发社会创新的潜能,为开创沈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不竭的劳动活力。沈阳的振兴之路,既是老工业基地的突围之战,更是劳模精神与英雄气质的时代共鸣。让劳模精神从历史荣光走向未来动能,方能铸就新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之城。
网站链接:以劳模精神淬时代匠心铸英雄沈阳.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