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振兴离不开重大项目建设,文化产业也是如此。新时代、新发展,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扬,为城市在竞争中创新发展、脱颖而出提供土壤和资源。本报推出特别关注——《盛京大剧院运营三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致力于深入剖析文化在培养人文素质、提升城市品质、涵养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等方面的强大作用力。
“大钻石”——沈阳人都喜欢这么称呼盛京大剧院,透着亲切与自豪。的确,盛京大剧院不仅是“浑河两岸”上璀璨的明星,也是沈阳城市文化的开放平台与交流窗口。三年来,“大钻石”在拓展城市文化广度同时,也开掘了城市文化的深度,经历不断地打磨与融合,绽放出别样的华彩,为沈阳振兴发展刻下了骄傲的坐标,横能交通世界,纵则勾连历史,推动着城市的转型发展。
随着体验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正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落地文化项目,带动性强,着眼振兴需要、顺应群众期盼;扩展性强,着眼配套协作,辐射周边产业;成长性强,着眼战略未来,引领地方发展。“大钻石”之于沈阳,不仅彰显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打破了区域概念、单体概念,成长为“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旺城”的坚实载体。以此观照,“大钻石”不仅是文化项目的着眼点,也是其发力点,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不管是新年音乐会、百老汇演出、童声合唱演唱会、诗歌春晚,还是辽芭新版《天鹅湖》,都致力于让人们悦纳、欣赏各种演出形式。沈阳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这说明,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需要不同的文化能够交流、沟通。文化项目为城市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开放了通道,展现了文明的丰富内涵,让人们能够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面对城市的多面性,用心建构城市。
这样的城市才最具有成长性——这种共处甚至融合的状态,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城市品格。叫响“我是沈阳人”,不仅仅体现为“生于斯长于斯”,更要认同沈阳的城市文化、践行沈阳的城市精神。要加强沈阳辨识度,唯有加强城市自身文化特质,用我们的文化产业形成内在的文化肌理,方可铸就出生活空间和城市性格。
从这个意义来说,“大钻石”不仅是沈阳城的地理坐标,也是沈阳人的心理坐标。以文铸魂,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化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幸福感;以文兴业,落地文化项目,形成产业典范;以文旺城,讲好沈阳故事,推动沈阳振兴。城市文明,涵养了城市文化,同时也需要城市文化的统领与引导。文明城市不仅仅需要创建,更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文化,融进生活中。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善于接纳才能成就壮大。雕磨“大钻石”,抓好大项目,让文化项目成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抓手,才能塑造更具活力、更有魅力的城市生态,为大沈阳跨越式发展供给澎湃不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