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对于生活在中国南北方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吃的不一样、用的不一样、甚至年俗也不一样。
春节前夕,沈阳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了沈阳的春节年俗,虽然好多年俗活动已经移风易俗,但沈阳作为东北的文化中心,虽然年俗与河南、关东一代相似,却也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具有特色的年俗习惯。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就是农历腊月初八,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腊八属于报信年,是一年年俗活动的开始,人们一般在腊八这天会吃腊八粥,做腊八蒜。
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北方的小年,是年的开始,民间活动中会送灶神。而在这一天最重要的吃食就是吃糖瓜,老百姓也称灶糖。
糖瓜作为老沈阳的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灶神的用品,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且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二十四扫房子
过了小年后,北方居民要开始为过大年做准备,扫房子就是要将一年的尘土打扫干净,清理房屋,只等着开年纳新迎福。
二十五糊窗户
北方的糊窗户和南方不一样,北方因为冬季天气寒冷,要把窗户纸糊在外,糊在屋里容易被水蒸气打湿,也容易被窗户缝的风吹坏,所以在过去没有玻璃窗户之前,东北家家都是这样的,这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
二十六烧大肉
所谓大肉,就是指过年杀猪的肉。因为过年后家家户户不再动火烧饭,所以要在年前把所有的肉食都烧制好,再放在大缸里保存。
二十七赶大集
家家户户为过年采买需要的必需品,因为过去没有商场,所以大家都要去赶集,而新年前的大集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大集。
二十八把面发
北方居民要在过年前把除夕至正月初五这段时间里需要的面食等主食都做好,所以要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蒸馒头。
二十九贴福字
春节前家家户户把春联和福字贴起来。福字在正门口一定要正着贴,迎接喜气和福气。在卧室、厨房等纳福之地可以贴倒着的福字。
除夕晚上守一宿
在过去,除夕这天不仅要穿新衣、不洒水、不扫地,还要说喜话。比如不小心把东西打碎,要赶紧说上一句“岁岁平安”。
年夜饭的饺子则是过年的重头戏,有着特殊的意义。除夕这天的饺子寓意“交子”,蕴含“一夜分两岁,五更分二年”的意义。家人也会把孩子们的压岁钱(特制的带有吉祥话的铜钱)包在饺子里,带来祈福辟邪的美好祝愿。
以前人们讲究守岁守一夜,这样才能“压岁”。
初一至初四拜大年
从初一到初四,开始走亲访友拜大年,不论亲朋还是邻居,只要见了面,一定要道一声“过年好”。
过了初五就是过了年
初五也叫破五。过去是商铺开板营业的日子,掌柜带着伙计拿着算盘在店铺前摇算盘,寓意招财进宝。而晚上的店铺团圆饭却是不能轻易夹桌子上的那盘丸子,因为只要老板将一颗丸子夹给哪个伙计,就相当于让这个伙计“滚蛋”,第二天这个伙计就得卷铺盖走人。
现在的破五留下的习俗主要就是吃饺子,吃了这顿饺子,这一年的春节也算是过完了。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Cez93eFS8924MC3sFsJ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