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 活动情况综述
时间:2017-11-17

为讲好沈阳抗战故事,弘扬沈阳抗战精神,形成沈阳抗战文化品牌,提振沈阳市民精气神,进一步推动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10月17日—11月16日,市委宣传部、市国教办、市社科联共同举办了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活动,共10场讲座,近3000人次参加。

10月17日,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首场讲座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举办,辽宁省委党校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主讲了《王铁汉打响抗战第一枪的故事》。

王建学教授用生动的语言还原了1931年9月18日夜,在沈阳北大营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以北大营守军独立第7旅第620团团长王铁汉为代表的东北军,违抗“绝对不准抵抗”命令,向侵华日军开枪还击。王铁汉在沈阳打响的抗战第一枪,是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发出的反抗枪声,这不仅打响了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更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开启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0月20日,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第二讲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报告厅举办,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刘长江以《独具特色的沈阳抗战文化》为题进行主讲。

刘长江研究员用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语言给听众讲述了独具特色的沈阳抗战文化。从沈阳抗战文化起点早、时间长,沈阳抗战文化节点性遗址多,沈阳抗战文化内涵丰富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沈阳抗战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在整个中国抗战史上,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强调,沈阳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

10月25日,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市文化宫多功能报告厅举办,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焦润明以《东北抗日义勇军“血肉筑长城”》为题进行主讲。

焦润明教授用详细的史实、珍贵的图片,展现了“九·一八”后,以沈阳为中心崛起的义勇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着重探讨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精神作为沈阳精神重要源泉的历史价值。焦润明教授告诉大家,东北义勇军最多时曾达50多万人,仅从1931年9月至1933年2月,义勇军即与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1499次,日伪军死亡4万余人,义勇军战死10余万人。东北义勇军经历的许多战斗异常惨烈,其抗日精神、抗战意志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唤醒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意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兴起及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月27日,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第四讲在沈阳城市规划展示馆多功能厅举办,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焦润明以《不抵抗中的抵抗》为题进行主讲。

焦润明教授讲述了1931年9月18日夜,在不抵抗命令下达后,以北大营守军独立第7旅第620团团长王铁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在日军的屠杀中奋起反抗,从而实现了不抵抗中抵抗的壮举,实现了军人的铁血和担当,拉开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军民抗战的历史画卷。焦润明教授全景式展示了沈阳军民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那份热爱故土的执着和坚持;着重阐述了沈阳军民的担当奉献精神,追寻了沈阳精神的历史来源;深刻论述了沈阳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弘扬抗战精神,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引外来、面向未来,有利于更好构筑沈阳精神、沈阳价值、沈阳力量,为沈阳市民提供精神指引。

11月1日,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东北沦陷史研究室主任张洁主讲了《沈阳拉贝和“九君子”的故事》。

张洁研究员用详细的史实、珍贵的历史图片,真实直观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绝不是简单中日冲突,更是深刻影响到世界历史进程的国际性事件。从根本上说,“九·一八”事变是世界战争的代名词,是人类和平的警世钟。沈阳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起点,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起点的意义不仅在于时间最早,更在于抗战主体上从一开始就具备国际联合斗争的特点。沈阳“九君子”和沈阳拉贝以TRUTH铁证为利器展开国联外交斗争,他们完成的是国际社会民间人士联合反法西斯斗争的早期壮举。

11月3日,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第六讲在蒲河煤矿举办,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东北沦陷史研究室主任张洁以《中国共产党第一篇抗战宣言》为题进行主讲。

张洁研究员用详细的史实、珍贵的历史图片,详细讲解了中共满洲省委于1931年9月19日在沈阳发表的《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简称“9·19宣言”)的来历。让大家知道了,这是最早揭露日本法西斯侵略真相的书面文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抗战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十四年抗战历程中中流砥柱作用的最早体现,这也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第一个宣言,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11月5日,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第七讲在玖伍文化城举办,沈阳日报编委、重大选题策划部主任伏桂明以《高鹏振在沈阳树起中国民众抗日第一面义旗》为题进行主讲。

伏桂明老师详细讲解了高鹏振在沈阳成立“镇北军”,从而掀开了中国民众抵抗日寇、义勇救国的序幕。让大家知道了,对于沈阳来说,中国民众抗日第一面义旗以及其他抗战的“第一符号”相融相生,构成了中国抗战“第一群像符号”,从而证明一点: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也是义勇军的诞生地。辽宁各路义勇军的活动地域不是在沈阳地面上就是在沈阳的周围,都没离开沈阳这个中心点,沈阳是当时中国抗战使命感最强的地区之一。他提出,这个“第一群像符号”也彰显了国歌与沈阳地区义勇军深深的血脉关系。沈阳应该珍惜这样的文化符号,建设国歌墙或者国歌主题广场,使之成为沈阳的文化地标,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挥之不去的乡愁。这也是沈阳打造抗战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有利于提升沈阳在全国和全世界的影响力。

11月8日,“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第八讲在张氏帅府博物馆举办,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刘长江主讲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的故事》。

刘长江研究员用详细的史实、珍贵的图片,详细讲解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的故事。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初期作战不利,大量军人被俘。战俘被关押期间,受到日军的残酷折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日本在亚太地区18座盟军战俘营中最为重要的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战俘营旧址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违反国际法规定,犯下反人类战争罪行的铁证,是内涵丰富的沈阳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长江提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战俘营旧址是打造国际和平论坛基地的理想场所,对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世界和平,创建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有着重大意义。

11月15日,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第九讲在东北中山中学报告厅举办,沈阳日报编委、重大选题策划部主任伏桂明以《东北流亡青年群体:文化抗战移动的“山海关”》为题进行主讲。

伏桂明老师用详细的史实、珍贵的图片,以抗战时期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东北中山中学学生读书报国、流亡抗战为主线,讲述了东北流亡青年坚持14年文化抗战的故事。东北中山中学于1934年3月26日在北平创建,其创校使命便是“保护和培植东北的爱国力量",先后辗转流亡南京板桥镇、湖南璜璧塘、四川威远静宁寺等地,直到1946年才得以北归沈阳。这所专门接收东北流亡学生的中学是唯一一所有组织参加“一二•九”运动的中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成为抗战和战后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伏桂明老师提出,中国14年抗战尤其是前6年,抗战要求最强烈、最坚决和抗战行动最早、最彻底的便是以东北大学、东北中山中学和东北流亡作家群等为代表的东北流亡青年群体。东北流亡青年以及几年后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西迁运动,让日本人使中国灭族亡种的企图彻底破产。国难当头,东北流亡青年群体选择了身体流亡,心留故土,成为一道移动的山海关,连起了关里、关外长达14年的对日之战。当前,他们的文化价值仅仅被挖掘了冰山一角,值得我们继续耕耘。

11月16日下午,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第十讲在沈阳市地税局二楼报告厅举办,辽宁省委党校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主讲的了《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的故事》。

王建学老师指出,以王铁汉团长为代表的东北军在沈阳打响的抗战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开启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沈阳审判日本战犯,从法理上宣告了二战的终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结。王建学老师用详细的史实、珍贵的图片,从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的历史背景、审判过程、历史意义三个方面,生动讲述了1956年沈阳特别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的故事。他告诉听众,作为对法西斯的审判,沈阳审判中的所有战犯均认罪的,是二战以来所有审判中最成功的一次。沈阳审判也是处理战后遗留问题最后也是最圆满的环节,树立了世界人民处理战后遗留问题的新典范。他强调,沈阳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

辽海·沈阳讲坛之沈阳抗战故事系列讲座共举办10场,大中学生、机关干部、煤矿工人、社区居民等近3000人次参加。他们纷纷表示,通过系列讲座深刻认识到沈阳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作为沈阳人,以有王铁汉、高鹏振这样的抗战英雄而自豪,为沈阳这座英雄城市而骄傲!我们要继承革命文化,弘扬抗战精神,不畏艰难,奋发图强,为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小北关街160号 电话:024-88500701
备案号:辽ICP备1507401